
如果每一种圈层文化都有其代表,在大都市爱情文化中,这几年引起大家讨论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北京爱情故事》《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前任攻略123》等等,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一线城市,由不同出身、背景、追求、经历的人群视角演绎了他们所持有的爱情观,也为更多迷茫的人提供了一种参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二线城市的高效脱单方式。
一二线城市最明显的特征有两个,经济发达和人群构成复杂。所以在脱单方面无论男女势必要面对的两个选择核心,一个是金钱文化,一个是个人文化。
金钱文化包括但不限于:赚钱能力与方式、消费观与消费能力、投资理念和投资能力等等
个人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构成、教育水平、生活规划,三观等等
每一个分布阶梯都形成了有效的筛选标准,从最简单的职务阶梯分布,包括
普通员工-中层管理-高层管理-合伙人和股东-企业老板
教育阶梯包括:
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国内和国外学校排名将形成小范围金字塔)
置房阶梯包括:
无置房能力-有能力无置房-边郊置房-中心置房-多套置房
类似于这样的阶梯将一线城市的千万人口都对应到了各自的矩阵之内,按照知乎曾经一个热搜答案来看,男女的选择中有一个铁律,男性的选择偏向于向下兼容,女性的选择偏向于向上兼容,可这个选择的矛盾点在于:如果市场上优秀的男性人口数大于女性数量,那原则上男女脱单应该都不难,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男性人口虽然大于女性,但单身的比例也比女性大的多。
由此滋生的一系列千万级热搜问题包括:(知乎自行搜索查看)
女性视角的提问:
男生大多会喜欢怎么样的女生?
为何男女比例失调下我依然没有男朋友?
为什么相亲市场上的优秀男孩越来越少?
男性视角的提问: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男朋友?
如何获得女生的好感?
等自己变优秀了再去追女生还来得及吗?

当你看完上面这些问题和答案,了解社会基本事实之后,帮大家总结重点信息:
1.优秀的男性多半是会员预定制,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已经被单位的长辈、同事、邻里亲戚开启了轮番打探信息,锁定择偶需求,抓住时间空挡开始介绍伴侣了,3-5年之内,依靠自身的拼搏和家庭资源的扶持,就能走到一个至少中层管理和收入的位置,所以面对这批男生,女性要明白择偶的事实是,他们身边从不缺你的同性竞争者,你想欲拒还迎的功夫可能眨眼对方就开始恋爱,想要等到下次分手的机会再切入基本也要面对排队的竞争者。
2.优秀的女性多半是市场竞争制,女性独立观念和经济实力的崛起,面对择偶开始要求握有更多的主动权,从大学毕业之后,女性开始更多的聚焦打拼事业,大概5-8年的黄金时间打拼期,结婚平均年龄28-32岁。这批女性的需求包括自己买奢侈品,买车,买房,扩充见识,先满足物质欲和精神需求后再追求心怡的爱情,在伴侣的选择上也随着自己的成长产生变化。
总结下来,女性对于优质男性的选择是尽量趁早,男性对于优质女性的选择是可以等待。
同时给大家参考一个恋爱次数范围值,在一二线城市,男性的恋爱次数大约5-8次,女性平均3-5次,这个当中次数和恋爱时间挂钩,恋爱时间短,次数越多,恋爱时间长,次数相对较少。
那么一二线城市脱单这件事两个核心:
1.扩大遇见优质异性的概率
2.提升适配精准度
接下来直接进入正题
在过去的三年内,随着线上社交app的发展,人们对于线上社交的依赖程度直线上升,加上这几年经济下滑,企业的危机感上升,大部分的工作者都被动延长了工作时间,周六周末基本调休或者加班至少1天的情况居多,这样的话很多人的社交时间紧张,就越来越考验1个人参与社交的意愿和能力。
先说几个不推荐的软件
Soul 这个应用日活数据非常出众,但匿名社交风险较高,人们缺乏真实感刺激,所以基本是尝鲜居多,我自己曾经试用过几回,每次使用完不到一个星期我就会失去兴趣,之前知乎上还有专门吐槽soul的一些评论,感兴趣自己可以搜搜看。
知乎 之前就有人让我写它,但是从这个软件的性质来说,真的不算吸引人。当中社交最活跃的地方来自于类似于社交帖、身材讨论这种地方,因为可以发个人照片,再加上人们都想认识点有趣好看的人。很多知乎高赞的博主如果肯开放微信,添加基本上都是排队等待的状态,现在知乎新加了一个“圈子”的功能,相当于豆瓣曾经的小组,在十几个小组分类里,情感一栏属于目前发帖数量最猛最活跃的,其他的小组表现就很一般,基本上还没什么人关注,因此不推荐。
抖音 推广特征非常明确,你在上面看到的大部分美女帅哥,都是机构签约或者自己创业拉资源,如果你看到一个在1万赞以上的视频,私信里面早就爆炸了,5000赞以下的还有可能通过公开资料栏加上对方的微信,但是你加完之后就知道,基本都是卖东西的工作号,至于那种始终火不起来的视频,基本你也看不到,所以pass。

原因:
1.一二线城市人群安装这两个软件的人群比例很大,满足社交密度的需求。
2.娱乐的性质很强,有内容做筛选,多数带有本人照片。
3.社会娱乐基础资源的建设完备,能完成支撑。
当前地理位置
搜索关键词
消费记录
这款软件本身是吃喝玩乐性质的,如果你是一个平时喜欢娱乐的人群,又不好意思在朋友圈天天发吃喝玩乐,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自己的大众点评号。
以十一自己为例,从大众点评关注我的粉丝就有240个,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微信好友,如果你细心观察,这几年微信被营销过度了之后,有时候一天都很难在朋友圈找到一条想要点赞的朋友圈,要难不成人们都不发和自己相关的生活了吗?
非也,人们只是换了一个平台去活跃。

当你想要找到一种固定人群的时候,你一定要想这群人对什么感兴趣,比如自己对咖啡感兴趣,我去搜索大众点评的咖啡店时,很多小姐姐的店铺优质评论就会浮现到我眼前,3-5张照片里基本上都有自拍或和闺蜜的合照,你一下子就看到这个人的长相、如果你去翻看她的纪录,你基本可以了解她的拍照能力,文字能力,消费能力,消费爱好,甚至是约会理由,包括在朋友圈可能压根看不到的“云伴侣”
如果你是玩咖,搜索“酒吧,娱乐”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搜索“书店,展览”
如果你是精绅,搜索“民宿,旅行”
如果你是小资,搜索“旅行,购物”
每一种人群都有其对应的兴趣词,加上你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你能看到什么内容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所以很公平。
这种软件就跟朋友圈一样,你想玩的好,首先自己要有料,如果你资料空空,什么都没有,别人什么都看不到,即使你非常积极地去和别人私信和评论,也很难引起别人的回复呢。
第二个就是小红书
小红书其实跟大众点评有点类似,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这个软件就是一个种草软件,基本上都是求链接,求地址,求价格,但这个软件正是因为种草的特质,它比大众点评做得更好的一点是内容纵深,什么意思呢?
大众点评围绕着吃喝玩乐为主,属于消费主义的短内容,而且吃喝的内容比例大于玩乐的比重,同样你搜索“威士忌”这个关键词,你最多能得到一些酒吧的地址、活动和点评。
但小红书上是跟你科普威士忌的种类,价格,专属关键词,喝法等等。点评上的深度内容往往是由专业媒体制造的居多,小红书的深度内容很多是博主自己的经验分享,这一点上便于你筛选自己想要扩充知识领域的专业人士,而且小红书的小众博主数量庞大,如果能跟她们做朋友要有意思的多
因此小红书也叫做“逼格培养机”,可以让你找到有消费品味 、种草能力、经验充足、见识渊博的小博主做朋友。
社交方式跟点评一致:评论 私信 发动态
同时兴趣社交要更加纯粹 人的阶层虽有不同 但相似的兴趣则会把你们聚在一起
下面我们快速说几个一二线城市更容易脱单的常规方法集合
办公室 这个渠道适用于公司员工多男女比例均衡的小伙伴,招聘其实是一个天然的筛选机制,相似学历、能力的人聚在一起,加上长期的链接和相处,本身就增加了信任度,只要双方单身,性格合适,共同语言多,在一起的概率非常大,包括和上下游企业的以及客户企业接触的岗位,选择的机会更多,现在很多的大型单位都鼓励内部消化,这也是有道理的,很多人最后辞职都是家里一直逼婚,单位却没有给员工提供足够的相处时间,因此办公室恋爱之后反而能促进大家共同打拼。
校友圈 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整体比较发达,很多大学紧密相连,工科院校、财经院校、艺术院校等等,很多人会建立活跃的校级人脉网络,留在一个城市工作就是潜在机会了,如果在单位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很多参与社交活动的人都由曾经一个学校或者附近学校的人发起,借由比较活跃的人带头进行异性资源的匹配,这样又消化了一批。
周末社交活动 豆瓣同城和活动行包括言几又诚品这样的连锁书店,都有大量的品牌活动,学习充电 周末踏青 财富游戏 恋爱社交聚众玩乐电音节、展览等等,花费大约50-200不同的价格,2-4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接触到一批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人群,为什么现在高质量的社交多半还是发生在线下是有道理的,优秀的人主动或被动的链接的机会太多了,所以说太懒真的会把自己给耽误。
兴趣组织 现在的城市线下兴趣组织和种类非常多 舞蹈/拳击/爬山/徒步/ 骑车/短途游/手工/ Cosplay/烘焙等等,一边娱乐,一边认识新朋友,可以从身边的朋友介绍进入,也可以在很多线下门店扫码进入,或者是豆瓣上一些小组搜索进入。
2个线上软件+4条线下渠道,对于一二线城市大部分想要脱单的人群来说足够了,其他更加小众的方式自用即可,能形成国民级影响力的新应用则可以持续关注一下,是否好用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就好了。
最后,我们讨论2个上篇文章遗留的问题
处在一线城市的男女脱单为什么会成为社会问题,有一个明显原因和1个隐形原因
1.脱贫占据了主要精力,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渴望和投入远超结束单身的诱惑。
2.大部分人其实和所在城市的融入度非常低,疲惫感太强。
第一条比较好理解
第二条可能很多人没有仔细想过,什么是在大城市的融入感?
1.生活地点
2.朋友关系
3.消费熟悉度
我举个两个简单例子,假设收入相等的2人分别选择以下两种方式生活
月租1500的房子,城市边郊,上班单程1小时以上,在城市基本没有朋友,周末主要是宅在家里休息或者打游戏,买东西主要依赖网购,毕竟外出一次太麻烦,玩太晚回来可能错过地铁,打车成本又非常高
月租2500的房子,住在城市中心,上班单程30分钟,在城市至少5-7个关系紧密的朋友。周末更多的在市中心参加活动,不担心时间问题,因为交通便利,即使打车也不贵,无论是热门的展览,新鲜的餐厅还是好玩的酒吧,如数家珍。
你猜两者谁在这个城市更有意愿待下去。
这不只是讨论收入多少和承受能力的问题,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态度其实是包含在他的很多选择当中的,选择差异不代表对与错,只代表各自对于生活的理解,理解相近的人在一起,差异太大的少些缘分。

第二个问题是 择偶策略和能力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
在很多人的眼里,择偶好像没那么重要,至于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另一半就更不清楚了,长时间单身,但都有迷之自信,感觉好资源随时都在等待自己,一直拖到频临结婚才仓促找对象,结果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不满意。其实练习择偶的价值是很大的,财富积累需要过程,一夜暴富大多只是想象,但平凡的幸福努努力却都可以享受到。
择偶是一项最严格的进化挑战,围绕着择偶,人要建设一系列综合能力,包括获取食物的能力、能打败同性竞争者的吸引力、准确的判断力和保护另一半免受伤害的能力,能力越强,择偶水准越高,获得优质下一代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你怎么验证自己有没有得到进化呢,市场反馈会告诉你是不是更受欢迎了。
择偶策略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关于如何吸引和判别优质异性除了需要知识,就是广泛的阅人察人,就像淘宝一样,很多东西都很好,但你未必会选择。人的婚姻从30岁开始计算到70岁,至少要度过40年的时间,一项关于自己终身幸福和下一代幸福的事情,你觉得应该花多少时间训练呢?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